4 美国输出
催生通胀的外部力量。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元在很多国家具备外储功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和研究专家们,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流动性泛滥和高通胀挑战。今年10月份,“金砖四国”中的中国CPI达到4.4%,但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了5.2%、7.5%和9.8%,大大超出了各预设通胀目标,其中印度食品价格涨幅连续52周超10%。
今年8月以来,美元超发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流入进行短期套利,也让发展中国家恐慌。
5 成本推动
成本上涨,也被认为是本轮通胀的基础性因素。截至9月,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区上调了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国家已连续几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认为,流动性过多只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一个短期因素,长期来说,成本上升才是物价上涨的真正推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也在公开演讲中说,当前物价上升压力较大,特别是成本上升的压力比较大。他预计,短期甚至未来5年内,中国都会面临较大的价格上升压力。
■ 链接
改革开放后两次大通胀
1988-1989年
此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和需求造成的,加之货币供应过量以及物价改革,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过热需要追溯到1984年下半年,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投资的热情大增,从1984年到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同时,工资改革使得人们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旺盛,与此相对应的是供给短缺。
1985年CPI增幅达到9.3%,国家虽采取了调控措施,但过热的形势没有得到有效调整。1988年8月,物价改革的消息使人们误以为物价要全面放开,于是在大中城市出现抢购风潮,再度推动物价上涨。1988、1989两年的CPI增幅均超过了18%。
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紧急刹车”的办法进行调控,1990年CPI增幅降至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