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重庆市宣布将建设“中国-东盟(重庆)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
该园区成为10天前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投资协议”之后,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面向自贸区的物流园区。园区拟选址于重庆“两江新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特别提到,农业正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最先开始合作开放的领域,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从2004年1月1日起,农产品率先开始下调关税。
此次,农业也成为了重庆与东盟市场对接的主题词。这个定位于“农产品中转站”的园区平台,是东盟与中国大陆贸易由广西、云南,渐次推进至内陆的必然,亦是重庆推展“西部交通枢纽”的实际抓手。
在此园区展开建设之前,马来西亚物流企业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与渝北区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第一个入驻的企业。其将投资建设8.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其战略目标是以重庆为基地,谋划打通中国大陆与东盟的陆上物流通道。
重庆北大门的东盟枢纽
该园区的选址,成了一个逐渐明显的指向。重庆市已经将正在申请的“两江新区”国家战略作为自己对外开放的支点——力争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区”。
而此园区坐落的渝北区占到了“两江新区”面积的80%,成为了新区的核心地区。渝北区区委常委、区委农工委书记彭光远介绍说,渝北区是重庆的北大门,是重庆主城北扩的战略腹地,是中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所在地。
东盟已发展成为重庆最大的对外贸易市场。根据重庆市外经贸委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市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超过9.6亿美元。
同时,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的建设,将重庆和东盟的距离与海上通行相比缩短了60%以上,重庆也拥有着中国第一个“水港+空港”保税区,这使重庆成为离东盟最近的“大区域性交通枢纽”。
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多次强调“重庆的发展要面向东盟”。
此前,广西、广东、云南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急先锋。针对于相对内陆的重庆此次持续密切与东盟合作的大潮,许宁宁分析,随着重庆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自贸区合作的深入,中国与东盟合作向腹地扩展是一个大的趋势。
“以园养园”
中国与东盟十国经贸合作正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许宁宁分析,还有4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东盟90%以上的贸易产品关税将为零。而今年中国对外贸易产品平均关税是9.8%,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是2.4%。
这个“大趋势”对于重庆市的意义同样显著。
重庆市有关部门人士介绍说,自贸区建成后,特别是加工物流园区建成后,进口东盟的热带水果、大米等至少降价20%。
选择农产品作为承接与东盟合作的主打贸易产品,是基于现实贸易基础,但并不意味着重庆方面将局限于此。
彭光远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总的策略是‘以园养园’,在农产品加工、物流贸易方面产生的税收,补贴到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研发方面。”
基于这样的总策略,重庆市将此园区分为农产品暨食品加工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农产品贸易区、综合配套服务区、重庆—东盟商务区等五大功能区。
彭光远还介绍,日后此园区的建设不仅会让重庆成为东盟农产品中转平台,也会进一步带动重庆在农产品、机电产品、石油、矿产、橡胶和其他原材料产业上与东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