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询
尿素-行业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宁夏石化变化中传递科学发展新取向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年07月17日    【字体: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滚滚热潮中,宁夏成为西部崛起的新引擎。宁夏石化,正当其时地辉映着这片土地的荣耀。

  全国最大的百万吨尿素生产基地;宁夏最大的炼油生产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六连冠;自治区十佳纳税大户。

  这样的罗列还可以有很多。但仅此已足以说明宁夏石化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效益以及责任的全部内涵。

  1975年筹建, 1988年投产,1999年重组为宁夏石化公司和宁夏化工厂两个企业,2005年重组整合为宁夏石化公司,2008年,与宁夏炼化重组整合为新的宁夏石化公司。大浪淘沙,历经三次分合变迁,今天的宁夏石化已然茁壮。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联动,成为中国石油在宁夏地区最大的骨干企业。

  这样的过程,文字了了就可带过,但对宁夏石化却是一段并不轻松却奋力向前的旅程。30年不算短,宁夏石化却始终以新军之锐理性前进,创新管理、锐意突破也就成为企业的显著标签,并融会贯通于宁夏石化的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一条制度贯到底

  在很多企业还在探究杜邦经验怎么用时,宁夏石化的杜邦安全管理已初尝收获。

  损工伤害事件减少50%,工艺安全事故减少30%。事故隐患上升,其中90%多的隐患来自员工的主动汇报。这是今年宁夏石化推进杜邦安全管理两周年时的统计数据。员工安全主动意识的觉醒,也成为宁夏石化两年来安全创新发展的最大成果。

  “安全经验分享”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宁夏石化,这一形式被运用得丰富多彩。生产早会、车间交接班会议、检修期间安全警示会、工具箱会等,都是员工开展安全经验分享的展台,讲故事、放幻灯、编册子,主动挖掘,主动分享,那些司空见惯的三违现象在萌芽状态就被员工的自觉意识主动消灭。

  在与杜邦这个世界级的优秀管理企业合作两年后,宁化人的行为观念也融进了更多的创新思维。

  没有严格的制度,就会缺乏执行的依据,而制度太过繁杂,又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宁夏石化的安全管理以安全生产委员会为最高组织机构,以杜邦安全管理为贯穿主线,HSE体系、生产受控、5S管理等充分融合,工艺与设备、事故与调查、标准与制度、业绩与审核、供方管理等6个分委会串起了安全管理的完整框架。没有似是而非的标准,没有模棱两可的考核,一句话:一条制度贯到底,坚决执行不打折扣。

  以检修来说,检修作业,责任人必须亲自到现场查看存在的风险才能进行识别,然后拉出安全警界线,所有认知和不被认知的危险一清二楚。检修中,严格执行一事一票一卡,分类装袋挂在现场最显眼的地方。检修时,生产现场所有可能接触到的电能、机械能、热能等涉及的阀件和电气开关等借助安全锁隔离能量,钥匙掌握在维修人员手中。“我的安全我来管”,清晰的制度,严格的执行,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安全管理中最复杂的问题。

  领导意识决定着安全管理的质量。在雍瑞生总经理的积极倡导下,行为安全观察审核这一有感领导方式得到有效推行。通过领导现场实施行为安全审核,亲身感受员工的操作环境,坚决杜绝了诸如违章指挥这样的低级失误,有效地将不安全状态遏制在了源头。

  “抓好安全不出事,就是我们作为地区企业的最大贡献。”宁化人有此共识。截至2009年,公司实现连续9年上报股份公司质量、安全、环保事故为零,连续6年获授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

  科学发展:一条大道往前奔

  一个30年的企业,不算年轻,却又仿若新生。

  宁化历史的每一转折点上,都有一次脱胎换骨般的跨越与创新。

  国家“七五”计划时,公司一化肥装置开始建设,1999年尿素产量达到69.2万吨,装置长周期生产跨年度连续运行734天,创下全国最高纪录;炼油装置建设投产,填补了宁夏石油工业的空白。

  国家“九五”计划时,二化肥装置又列入重点。

  国家“十五”计划时,二化肥装置尿素年产量突破52万吨,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产量达标。经过扩能改造后,装置年产量提高到78万吨,开始进入全国大化肥生产企业行列;炼油装置原油加工量突破100万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逐年提升,轻质油收率稳定在股份公司前三水平。

  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在进行时,500万吨/年炼油改造工程和第三套天然气大化肥项目又一次担当大任。

  科学的投资决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按照科学的思路,宁夏石化没有一项建成后不见效益的“晒太阳”工程。方案确定,科学论证,广征博议,积极推动。宁夏石化的超常规发展,取决于这样的科学态度。几年来,在上产扩能的同时,围绕发展核心竞争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公司稳步完成了中长期资源优化、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实施方案,完成了碳酸二甲酯、硫衣尿素、国产化天然气化肥的可行性研究,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化工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研发能力。二化肥装置使用的是进口技术和设备,但宁化人运用科技的力量和不服输的劲头,将国外的技术完全消化吸收,使装置产量超过设计标准。早在 2003年,合成氨装置就实施了“油改气”改造工程,用天然气替代渣油为原料,事实证明,先走一步的宁夏石化以对市场的高度前瞻和敏感性一次次为自己创造了生机。

  比之以往任何时候,500万吨炼油改造工程和天然气大化肥项目的意义都更加深远。这不仅关系着以原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业务格局的形成,也关系着一个中国石油企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国翻两番,宁夏则要翻三番。而宁夏石化500万吨炼油项目和天然气大化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宁夏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为了加快翻三番的速度,宁夏石化科技发展的脚步也愈渐加快。作为国家十个“国债专项油品质量升级项目”中第一个上报环评报告、第一个通过技术评估、第一个通过安评报告的项目,500万吨炼油项目建设在即,天然气大化肥项目也将在 2011年建成投产。

  循着这样一条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宁夏石化的现在以及未来。因为,在科学规划、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宁夏石化一直坚定着自己的方向。科技兴企,坚持内涵式发展,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增强企业整体实力——这可以看做是宁夏石化的发展目标,也可以当做诠释宁夏石化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答案。

  和谐发展:一份责任千人传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做媒”,宁夏石化和宁夏中卫市联手,共同参与宁夏中卫荒漠治理项目,将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 3000亩荒漠上,建设成集花卉、能源植物、休闲生态农业等系列开发于一体的绿化观光基地,打造中卫治沙历史的又一新亮点,并为企业下一步争取碳减排指标达标奠定基础。

  几十亿元的投资,值还是不值?“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可能走得更远。”公司总经理雍瑞生说,我们是中油企业,就要履行宝石花企业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宁夏石化专门成立了治沙公司,十几名员工没日没夜地趴在沙窝里,带着当地的农民,一棵一棵把绿色的生命种在了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也把中国石油负责任、大公司的形象种在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功劳簿里。

  和谐发展,宁夏石化把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看得很重。在宁化价值体系里始终体现着——人的价值置于物的价值之上,共同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社会价值置于企业利益之上的责任理念,最终达到每一个体与宁化集体的和谐共振与共鸣。

  “十一五”末实现GDP能耗降低20%,这是一个硬指标,也是石油人跨入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敲门砖”。为了这个目标,从公司到车间,从车间到班组,从班组到个人,环环紧扣的环保责任链条也串起了宁夏石化自上而下的环保责任体系。而常年开展的职工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各种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层出不穷,汇聚成了强大的节能减排原动力。去年,公司投资1520万元建成并投用了外排污水回收工程,每小时可处理废水250立方米;投资6200万元,应用变压吸附技术回收低温甲醇洗放空气中CO2,建成CO2回收装置,每小时回收3万立方米;投资7200余万元建设脱硫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脱硫减排2.5万吨SO2,烟尘2000吨。3年来公司累计节水量460万吨,超额完成了年度节水目标,累计实现节能量 19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十一五”下达的5万吨标煤的目标。

  近3年,公司还累计向扶贫支教点投资近百万元,打机井、种植地膜玉米、配置有线广播,为那里的小学配置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并组织全体党员捐款,建造“母亲水窖”,缓解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困难,使扶贫村“两基”达标顺利通过,得到区县扶贫支教部门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充满责任感的企业,将是生命力旺盛的企业,“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全国花园式工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国质量信誉AAA级企业”…… 宁夏石化在奉献社会、书写责任的同时,也迎来了企业的长青。

  “我们的规模不是最大,但我们力求做到最好。最终使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理想得到更加和谐的融汇和统一。”对这个目标,雍瑞生总经理非常坚定。

来源:中国化肥网

 
0% (0)
0% (10)
上一篇文章:今年上半年广东煤炭进口大幅增长,近期或降温
下一篇文章:化肥盈利降幅趋缓 行业库存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