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新能源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也在加快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中央日前提出,要推动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引领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世界各国争抢新能源先机
1、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
在国际危机重建中,奥巴马已将能源产业选择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核心,能源改革已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主力。奥巴马拟定的能源战略政策目标包括:实现美国石油独立、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提供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提高美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等。
奥巴马新复兴计划的核心是培植新技术和产业,特别是新能源。短期来看,开发新能源和推进节能改造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摆脱经济危机;中长期来看,可重新建立美国的竞争优势,占领后石油时代的经济制高点。奥巴马能源战略构想显示,美国希望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夺未来能源和科技制高点。
2、欧盟不断强化新能源领域优势
从2003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大力推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进程,作为其扩大在国际事务中主导地位的博弈手段。为此,欧盟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相关产业化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发展战略成为欧盟全球气候控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法国环境部于2008年11月17日公布了一项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政府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欧洲议会于12月17日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保证欧盟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
与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1月26日,由德国、西班牙和丹麦发起的国际新能源组织(IRENA)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正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代言人”,其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使用新能源。该组织将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能源结构转型,扩大新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工业。
3、其它国家的新能源政策积极跟进
对美欧之外的国家而言,发展新能源一方面是为了促使经济摆脱危机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能源供给安全,提高自身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澳大利亚于2008年12月17日公布了可再生能源立法草案,要求到2020年该国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升至20%。日本通过实施“绿色新政”,计划将太阳能发电量增加20倍,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增加40%。韩国将在2030年前投资1030亿美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把化石能源比例从目前的83%减少到61%,把可再生能源比例从目前的2.4%提高到11%。印度政府2008年12月26日通过新的能源安全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二、国内能源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如上所述,世界各国政府在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上已基本达成共识,新能源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应尽快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能源结构亟需优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而代表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却处于从属、补充的地位。如表一所示,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虽然在“十五”期间有所回落,但是自2005年以来又小幅增长,徘徊在70%附近。
化石能源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为此,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丰富、清洁的新能源是实现能源、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能源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见表一)
2、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能源安全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呈现出“先热后冷”的特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同比增加9.6%。国内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逼近50%,进口成本大幅攀升则为国内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应高度重视石油安全与新能源发展。中国石油(14.99,-0.07,-0.46%)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锐的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产生的冲击。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借鉴美国新的能源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重视新能源开发,增加投资,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力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
3、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2008年,中国的单位GDP 能耗比上年下降了4.59%,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 和5.95%。当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669万千瓦,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300万千瓦的目标,落后的电解铝、炼钢、造纸产能的淘汰工作也进展顺利。
不过,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强化。与2005年相比,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高耗能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下降了2.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技术进步和强化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但实现的成果却被工业结构重型化抵消。因此, 我国的环境压力还在继续加大。
国际方面,随着《京都议定书》实施到第三阶段,我国将面临明确的减排压力和要求。未来如果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将有效降低减排负担。
除了以上三个理由,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此外,在新能源领域,目前主要大国之间差距不大,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格局之中获得相对有利的位势,并为提升我国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奠定基础。
三、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提速
1、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
受次贷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我国能源产业形势急转直下,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境。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能源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初步分析,理由有三:世界经济景气的下降为我国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和装备创造了比以往更为有利的条件;国内宏观经济景气的下降为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空间;国内能源行业景气的下降导致传统能源产业利润率下降,市场主体盲目扩张的动能减弱,行业重组、升级空间增大。能源结构调整受到的利益阻力基本消除,增量发展市场动能与政策导向趋同,存量调整也比较容易实现。
2、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的目的
一是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提高未来我国能源产业的国际位势。发展低碳经济、加大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对发达国家而言,不仅仅是长期能源战略,同时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对中国而言,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很难落到能源头上,但促进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加大新能源投资,为刺激内需做贡献。为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家能源局为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迅速核准和开工建设一批影响重大的新能源项目。目前已经核准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个核电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
三是立足长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加大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要对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加大投资力度。
四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导的中国能源结构给中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随着石油、煤炭价格上升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发展新能源无疑是优化当前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能源政策调整将加快各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利用多元化。同时,火电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也在加快,直接有利于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缓解环境、气候压力。
3、能源产业发展主要内容
下一阶段我国能源政策的最大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加大结构调整”。首先是加快发展核电,其次是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可再生能源。正因为如此,国内能源政策的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