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查询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 财经资讯 >> 浏览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中国功夫挑战最复杂一年
作者:卢晓平   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12月20日    【字体: 】   
 

    调控效果很快有所显现,尤其是前期游资介入炒作的部分品种,价格回落幅度相当明显。山东、海南、上海等地的菜价,在“国16条”出台后应声下跌,一些蔬菜零售价短期跌幅甚至超过30%。

  但11月继续冲高的CPI涨幅,则显示出物价调控的艰巨度和长期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涨幅破“5”,达到5.1%,这一结果超出此前大多数经济机构和专家的预测。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调控措施产生效果并逐步反映到物价上,需要一定时间。

  就在11月CPI数据公布的前夜,央行宣布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流动性过剩、控制通胀的政策意图愈加明显。

  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将“全面加强”。

  太极推手 化热钱压力于无形

  在引起此轮物价上涨的因素中,“热钱”无疑是重要推手。市场在今年也目睹了中国监管层同“热钱”一次又一次的过招。

  常年研究“热钱”课题的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算了一笔账:按人民币对美元的远期NDF市场价格计算,一年期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约为5%,加上国内一年期存款利率,每笔热钱流入中国一年的套利利润预期值至少在7%以上。如此可观的回报率,便不难理解国际套利资本为何特别“垂涎”内地市场。

  对于“热钱”的具体规模,有机构估计,在中国香港市场囤积了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正伺机进入内地。这个说法随即引来轩然大波。上述数据或许有些夸大,但毕竟多少反映出香港市场严重“水浸”的局面以及“热钱”觊觎内地的心态。

  对于“热钱”如何流入的问题,专家认为,我国外汇管制的政策几乎没有漏洞可钻,“热钱”若要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国内,成本相当大。因此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披着合法的外衣。德意志银行发布报告称,将近一半的“热钱”通过FDI的途径进入中国,超过20%的热钱以虚假贸易的形式,还有借由短期信贷、海外捐赠等暗道进入。在“包装”成功后,这些所谓的“贸易”和“投资”往往现出原形涌向股市和楼市。而随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逐步加强,大量资金流向商品市场,大肆炒作农产品等,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此,国家外管局等部门果断出手,自今年2月以来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开展了打击“热钱”专项行动,对重点主体、重点渠道进行查处,严惩投机资本。

 
0% (0)
0% (10)
上一篇文章:尚福林:大力推进市场化并购重组
下一篇文章:行业报告预测2010年中远期市场交易额将达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