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12月9日电: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市场以相对较快的增长和相对较早的加息给投机性极强的国际资本以极强诱惑。外界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成为“热钱”涌入的强大动力,哪怕我国资本账户尚未放开。面对严打严控,“热钱”的始作俑者纷纷“绞尽脑汁”,或披着合法的“外衣”,或借道地下钱庄。由此,市场在今年目睹了中国监管层同“热钱”一次又一次的过招。
常年研究“热钱”课题的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人民币对美元的远期NDF市场价格计算,一年期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约为5%,加上国内一年期存款利率,每笔热钱流入中国一年的套利利润预期值至少在7%以上。如此可观的回报率,便不难理解国际套利资本为何特别“垂涎”内地市场。
对“热钱”的定性在业内基本没有争议,其规模大小却始终是个谜。业内人士只能从相关数据中窥见一斑。有机构估计在香港市场囤积了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正伺机进入内地市场。这个说法随即引来轩然大波,或许如此判断有些夸大,毕竟多少反映了香港市场严重“水浸”的局面以及“热钱”高度觊觎内地的心态。
一个颇具说服力的数据是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创下了30个月以来的新高。值得警惕的是,广东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的黎友焕对全国100个地下钱庄作监测后判断,11月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流入的“热钱”规模或将在10月的基础上翻倍。
人们不禁疑惑,我国有着严格的资本管制,“热钱”如何“随风潜入夜”的呢?